數據來源:江蘇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

制圖:汪哲平

核心閱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對地方而言,“投資于人”具體可以怎么做?近日,記者在多地進行了探訪。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定就業總量、擴大就業增量、提高就業質量,需要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江蘇在就業服務、營商環境、人才培養方面下功夫,支持擴大就業,探索實踐“投資于人”。

眼下,正是求職、用工旺季。在江蘇,著眼“投資于人”、推動就業提質擴容的扎實舉措,正在多個層面展開、推進:設立就業服務站,提供信息和培訓;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快速成長、吸納就業;高校開設“AI+”課程,培養更加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今年前兩月,江蘇城鎮新增就業20.98萬人,規模實現同比增長。就業這塊“蛋糕”,既在做大,也在切好。

優化服務

既有用工信息,也有技能培訓

江蘇常州市中海船舶螺旋槳有限公司,打磨產線上,一臺工業機器人突然發出報警信號。員工蘆1對1教學佳快步走過去,根據代碼提示排查故障。一通操作后,機器人恢復正常。

一年前,要是遇到這種情況,公司只能打電話給售后,等維修人員來處理,難免浪費生產時間。而且,免費維保期總要“翻篇”,到時候更麻煩。

從事體系管理的蘆佳,看到公司用上了工業機器人產線,又想到售后維修的痛點,就動了“學個相關技能”的心思。

恰巧,蘆佳得知,常州市經開區遙觀鎮在離公司不遠處的劍苑社區設立了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還推出了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技能免費培訓班,于是火速報名,利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前去學習。

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蘆佳不僅學會了編程、日常維護等技能,還通過了考試,獲得了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中級工資格證書,并在經開區先鋒職工技能大賽中獲得三等獎。現在,她在新的技術崗上已經得心應手。

劍苑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位于當地商圈,輻射周邊9個社區。在服務站,可以通過“就在江蘇”平臺查詢技術員、制圖員、檢驗員、機修工等崗位的用工信息,還能直接投遞電子簡歷。服務站還有“直播帶崗”活動,邀請企業以線上視頻的方式招聘。

今年的“春風行動”,還把許多方便兼顧育兒的工作崗位“吹”到了服務站。遙觀鎮副鎮長張波介紹,除騎手、商超小時工外,“媽媽崗”還涉及操作工、質檢員等工種,服務點將啟動技能培訓,提升大家的就業能力。

今年,江蘇將積極推廣就業小店、就業小屋、就業小站等創新做法,優化提升家門口就業服務站300個,構建15分鐘就業服務圈;統籌公益性崗位開發安置,幫扶困難人員就業15萬人以上。

創造崗位

優化營商環境,企業成長提速

8萬平方米的新廠區,從拿地到竣工要多久?在江蘇昆山,答案是一年半。

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后,次日即通過方案審批,再過4天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蘇州新能先鋒檢測科技有限公司,享受到了“拿地即開工”的政策。因為廠房對層高、承重等有特殊要求,公司還拿到了代建方昆山高新集團的定制化方案。“昆山,靠譜!”公司董事長王晶感慨。

來昆山投資前,新能先鋒特意進行了調研,發現當地政府的履約能力較好。原本只打算在昆山設立一個分廠,但幾輪接洽下來,公司最終決定把總部設到昆山高新區。高新區經濟發展局派出相關負責人,作為掛鉤服務企業的“保姆”。

“保姆式”掛鉤服務機制,是昆山高新區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的全周期服務工作機制,特點是具備“企業提交問題—‘保姆’分解問題—專班協調解決—辦結反饋驗收”的鏈條。

“對接的‘保姆’每周都會詢問公司有什么需求,每個月要到新廠區施工現場跟進,有問題經常現場解決。”王晶回憶,公司需要修一條進門路,反映給“保姆”后,幾個部門組成專班進行協調,“照我以前在別處的經驗,估計得半年才能解決。沒想到,從荒草一片到九宮格通車,不到1個月就完工了。”

初來乍到,新能先鋒與當地其他公司不大熟悉,“保姆”便主動組織了一些行業座談會,幫公司發現了許多長三角的潛在客戶。制造自研檢測設備,需要1教學000多個元器件,在“保姆式”服務的幫助下,基本都在昆山找到了供應。為了減輕投資帶來的資金壓力,昆山高新集團還為公司提供了股權投資,對接了信用貸、研發貸等。

落戶昆山3年多,新能先鋒的年營業收入從1億元增加到近5億元。今年,隨著新廠區投產,吸納就業人數有望從最初的100多人突破至400人以上。

去年,江蘇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若干措施,推出85項年度營商環境改革事項,“高效辦成一件事”年度重點事項辦件超760萬件,經營主體在冊總量達1463.2萬戶。今年,江蘇將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真正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培養人才訪談

發力人工智能,對接產業需求

揚州大學新能源專業大四學生唐杰,正在完善自己的畢業設計——“海上風電數字運維平臺”。

屏幕上,正模擬著百米高的風機葉片在臺風中劇烈晃動。AI算法“臨危不亂”,自主調節偏航角度。

海上風力發電機,動輒百米高度,每次人工維修,都要冒著高空作業的風險,且成本高昂。借助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學生們正在破解著行業面臨的現實難題。

3月初,在風場測試中,“海上風電數字運維平臺”表現出色。唐杰將成績歸功于選修了“新舞蹈教室能源數字技術”這門“微專業”課程。

2023年以來,揚州大學先后推出了50余門“微專業”課程,打破傳統專業壁壘,創新學分認定制度,整合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知識模塊,形成靈活彈性的課程組合。

“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正深度重構高校教學科研范式。”揚州大學黨委書記丁建寧表示,學校依托人工智能學院先后升級了知識圖譜課程、上線了AI智能助教、開發了21個AI工具、建立了AI研習室,將圍繞人工智能的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入人才培養過程。

在南京工業大學,27門人工智能選修課于新學期亮相,涵蓋DeepSeek基礎技術講解、人工智能基本算法學習、機器人技術領航等。

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一燕開設的“人工智能與高分子材料”課程,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與高分子材料科學的前沿理論與技術,旨在為學科前沿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實驗室里,同學們通過機器學習模型,快速分析海量數據,預測材料性能,并進行實驗流程優化。由于合金價格較高,實驗室引入人工智能,降低了試錯成本。

“投資于人”,涵養人才。江蘇正大力支持高校加強人工智能領域專業、課程建設,鼓勵課程、教材、教法、實習實踐平臺項目建設等方面的開拓創新,以培養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專門化創新人才。

目前,江蘇已有36所本科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多所高校開設網絡與人工智能算法、計算思維與人工智能基礎等課程。一批專業人才的成長、就業,有望為相關領域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