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沂蒙山层峦叠嶂,无数秀丽乡村散落其间。临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山东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从3000年前城池初建起,这座“琅琊故郡、文化名城”便承载着齐鲁文化的精粹,沿时间长河奔流而下。
徜徉其间,你会想起“躬耕田园、大德务农”的农耕文明,也会忆起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刘洪等琅琊名士,更会铭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如今,这些文化根脉衍变的创意,正通过“村村有好戏”的形式,包養網联动着沂河水系与沂蒙山区,由点连线成面,润泽着蒙山沂水间的万千乡村。
以文聚力 “小戏小剧”凝聚乡村人心
“演出就要开始啦!”冬日时节,夜幕降临,循着欢快的乐曲声,越来越多的村民聚集到蒙阴县北路文化广场上,一场“小戏小剧汇报演出”热闹开演。红色戏剧《彭大娘》、互动小戏《就应该这个样》、沉浸式短剧《家乡美、丰收忙》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村村有好戏,农民当主角。与以往下乡演出的专业文艺团体不同,这次汇报演出的成员,全部来自垛庄镇梦想艺术团,核心的16位成员全部是当地的文艺爱好者和农民。
梦想艺术团团长王现顺说:“过去,村民能踏踏实实看完整场剧目都不容易。如今,村民挑大梁演绎全场,演的都是农民关心的事儿,已经成为艺术团演出的常态,受到大伙儿的欢迎。”
如今,钱袋子鼓起来之后,拥有更多精神财富正成为中国农民的新期盼。“2022年以来,临沂不断创新群众文化供给方式,从‘送文化’转向‘种文化’‘育文化’,启动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让群众演群众看。从红色文化到传统文化,从群众为美好生活的奋斗到党员干部为民初心的坚守,都通过小戏小剧中的真挚情感、精巧设计、质朴语言等一一展现。当前,临沂又将相关资源力量整合,聚力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工程,以此为主要抓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临包養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晓彬说。
在常路镇大常路村党支部书记秦立安看来,小戏小剧不仅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也给村庄治理打开了新思路:“我们村有1437户,涵盖41个姓氏。以前,村里讨论一件事,往往众说纷纭。这两年,村里的剧团不定期创作各类剧目,内容大都是身边事,小戏小剧蕴含大道理,村民自编自演感触深,民心民意凝聚在一起,村庄各项工作更好推进。”
近年来,临沂一直在探索小戏小剧创演新路径,以乡村振兴为题材,推出了以《梦圆茶溪川》《遍地樱花》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小戏小剧。为拓展丰富优秀剧本和演员,去年以来,临沂在山东率先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展演工程,围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一大批温暖明亮、启智润心的优秀作品。目前,临沂已推出100多部情景小剧,将更多贴近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送到了群众身边。
以文铸魂 “沂蒙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家喻户晓的《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临沂费县,创作于抗战时期。如今,经过80多年岁月的洗礼,歌曲依然能唤醒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传递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东解放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无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工作,也有无数沂蒙人民为了民族解放贡献力量,涌现出了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可歌可泣的红色故包養網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今,临沂将这些散落在蒙山沂水间的“红色故事”拾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来到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一处路标指示牌引人关注:“将军故居”“八路军山东纵队通讯处”“战时指挥所”……仿佛在“诉说”着村里昔日荣光。“乘着乡村振兴大潮,西墙峪村从2020年起,通过吸纳社会资本,积极争取资金,实施‘红色记忆’工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投资295万元新建红色记忆馆,修缮将军故居,打造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2022年,西墙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自豪地说。
西墙峪村的蝶变故事,是“沂蒙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11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省委宣传部、学习时报社联合主办的红色文化论坛在临沂举办,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代表等共380余人参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真正用心用情用力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把锻造于伟大历程、蕴涵于革命传统、凝结在红色资源、凝聚在红色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弘扬好。”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树军在论坛开幕式上说。
张晓彬介绍:“近年来,临沂将沂蒙精神融入乡村文化传承,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合理有效地做好成果转化,强化乡村文明风尚培育,使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让沂蒙精神在塑造美好乡村未来的征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文兴业 “文旅融合”点亮乡村经济
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采摘园笑声不断,千亩茶园热闹非凡……依托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今年以来,莒南县八方来客不断,青山绿水“流金淌银”,农民的荷包装满了文旅包養網兴旺带来的红利,一个个村庄迎来美丽蝶变……
“这是莒南探路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带来的新图景。”莒南县委书记黄慧林说,“近年来,莒南以‘生态’为底色,以‘资源’为支点,以‘特优’为品牌,以‘融合’为路径,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融活,让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共建共享,让广大农民既赏‘好风景’又享‘好钱景’。”
2022年以来,莒南新建提升乡村旅游道路500公里,以旅游线路为牵引,串联76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和56个文旅节点,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实施天马岛、莲花湖休闲度假区等一批山水田园旅游骨干项目,打响“灵山秀水·乐游莒南”品牌,构建起“全景莒南、全域旅游”的大格局。
无独有偶,在山东第一个系统开发的AAAA级古村落景区沂南县竹泉村,竹编、手工纺织、手工针线、摊煎饼、粉皮制作、活字印刷、捏面人等传统技艺,在老手艺人的手中现场展演,吸引无数游客近距离观看和动手体验。
沂南县委书记侯占夫介绍,沂南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着力塑造“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城、休闲胜地”特色文旅品牌。围绕文旅融合,充分发挥“红绿古泉”资源优势,整合资金、土地、部门政策向文化旅游倾斜,探索出红色文化带动“常山庄模式”、创意兴田园“朱家林模式”、“两山”理论“马泉模式”等五大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沂南模式”。
蒙山沂水大潮涌包養網 花園。临沂市文旅局局长高思圣介绍:“临沂正以举办2024山东省旅发大会为契机,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实施‘激活蒙山’‘夜游沂河’‘沂蒙乡愁’等重大项目,构建‘红绿蓝古今’旅游产品体系。去年以来,创建AAAA级景区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2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8个、乡村旅游重点12个、景区化村庄60个,各项乡村旅游创建均列山东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文旅项目20多个,计划总投资额度超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