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線是什么樣的?
在參加陜西師范大學組織的“紅燭苗圃”邊境國門學校交流實踐活動之前,23歲的黃晶晶對“邊境線”的認知還停留在課本上的概念——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是國家主權的象征。直到真正踏足邊境,目睹了邊境線上的“鋼鐵長城”,黃晶晶的認識才被徹底刷新。
“夜幕降臨,那條線特別長、特別亮,蜿蜒曲折、熠熠閃光。”這是黃晶晶對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所在中緬邊境線的第一印象。
去年7月,陜西師范大學黨委啟動“紅燭苗圃”邊境國門學校育人實踐項目,組織全校的200多名師生分為10個實踐小隊,分別奔赴云南、新疆、西藏、廣西、內蒙古等五省(區)的10個邊境縣(旗)的國門小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為重點,組織開展青少年交流成長營、教師教育培訓班等系列活動。黃晶晶所在的實踐隊去的是鎮康縣南傘邊境完全小學。
這所小學距邊境線的直線距離只有400米,穿過學校的后山就能走到邊境線跟前,甚至在教室的鐵門上還能看到境外飛來子彈留下的彈孔。黃晶晶說:“那一刻,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這就是祖國的邊境線,守護著每一名中國人。”
從西安前往云南邊境線需要跨越2000多公里,10條線路的實踐隊師生們經歷高鐵轉綠皮火車、綠皮火車倒大巴的漫長旅程小樹屋,有的路線甚至要花兩三天才能到達目的地。不過,讓陜西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羅永輝格外感動的是,每一名大學生都順利通過了體力和意志的考驗。他們帶著滿腔熱情和專業知識,為邊境線上的小學生帶去了一堂堂生動且充滿希望的課程,也尋找到了更加堅定的人生方向。
2024年,“紅燭苗圃”邊境國門學校育人實踐活動入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羅永輝說:“這就是一次雙向奔赴的育人之旅。‘紅燭’是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象征,‘苗圃’則寓意著通過‘大手拉小手’的幫扶形式,讓邊疆的孩子們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同時也加強青年大學生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們能成為像你們一樣的大學生嗎”
“這些孩子們雖然生活在邊疆,但他們的心中有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作為該校國家安全學院的碩士研究生,黃晶晶和實踐隊隊員們此行的主要任務是結合專業知識,為當地小學生講一堂國家安全課。為了適應當地學生的學習特點,實踐隊在出發前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備課磨課,特別設置了刮刮樂、猜猜看等游戲互動環節,希望在寓教于樂中為當地小學生展示總體國家安全觀所包含的具體領域。
在講到國土安全的時候,所有小朋友異口同聲地喊出了:“我們的祖國一點兒都不能少!”時至今日,這句簡單而堅定的誓言依然溫暖著黃晶晶。那堂課上,為了鼓勵大家,她給每一名小學生都發了一枚國旗貼紙。孩子們興奮地圍到她身邊,爭先恐后地表達著對祖國和未來的憧憬:“老師,咱們的五星紅旗真好看!”“老師,你去過天安門看升國旗嗎?”“老師,我想考國防科技大學,保衛祖國!”
黃晶晶的眼眶濕潤了,她突然明白了跨越山與海,奔赴到邊境線上成為一名老師的價值與意義。
有實踐隊隊員說:“這一次就足以刻骨銘心。”
在“紅燭苗圃”實踐過程中,像這樣充滿未知與聚會驚喜的課堂還有很多。每一支實踐隊都由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音樂學院、地理與科學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等不同專業的師生組成,他們各自發揮專業優勢,打造出了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他們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市中心小學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帶領孩子們書寫毛筆字、觀看皮影表演、體驗舞龍;在云南河口瑤族自治縣城區小學打造科普實驗課,帶領孩子們探究虹吸現象、3D全息影像技術;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編排地理課,帶領孩子們了解中國地理基本要素、生態環境保護等知識……
“邊境線上的孩子們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隨著大學生的到來,他們的理想也在逐漸變得具象化,希望成為像大學生那樣的人。”學校國家安全學院黨委書記阮小飛是鎮康縣實踐小隊的帶隊教師之一,讓她印象很深的是,在離開鎮康縣的前一晚,當地小學生久久不愿離開,他們爭先恐后地邀請大學生在筆記本上留下簽名和鼓勵的話語。
“老師,你們會再來嗎?”“我能去你們那里看看嗎?”“我們努力學習,能成為像你們一樣的大學生嗎?”……這些小學生大多都是戍邊人的孩子,他們出生并成長在這片見證著國家遼闊疆域的土地上,同時也充滿對更多可能性的渴望。
在阮小飛看來,這次跨越千里的交流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次心與心的碰撞和教育的相互啟發,“當地小學生擁有了現實中可以觸摸的榜樣,大學生則在與邊境線緊密相連的祖國的強大中,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和邊疆人民守邊戍邊的不屈精神,感受到了身為中國人的自豪和責任,這種情感深深感染并鼓舞著每一個人。”
“邊疆教育還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資源去填補空白”
對于21歲的實踐隊隊員周嘉豪來說,明年6月是大學畢業的日子,也是啟程前往西藏的日子。作為陜西師范大學西藏定向師范生,為了提前了解邊疆地區的教育教學情況,周嘉豪主動報名參加了“紅燭苗圃”實踐活動,前往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金平縣”)進行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
真正走進邊疆之后,周嘉豪近距離看到國家對西部教育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也深深感受到教時租會議育對于改變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地區命運的重要性。“那里的基礎設施和硬件條件出乎意料的好,但教育資源和人才十分匱乏。我們看到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實驗儀器,但很多老師在這些設施面前卻很無助、迷茫,他們并不會使用這些先進的工具。”這次邊疆之行,沒有讓周嘉豪感到畏懼,反而讓他意識到,邊疆教育僅僅依靠國家的支持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教育資源去填補空白。
“這讓我們產生了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希望能夠為此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隨著畢業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周嘉豪的內心充滿了期待與準備。他說:“西藏的孩子們正等待著我,我希望能用在‘紅燭苗圃’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為更多的小朋友種下夢想。”
作為黨和國家布局在西部地區的唯一的部屬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鑄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獻、追求卓越、教育報國”的“西部紅燭兩代師表”精神。建校80年來,培養各類畢業生50余萬人,70%以上的畢業生投身西部基礎教育一線。
羅永輝介紹,2021年起,學校啟動了“百校行”西部基礎教育服務對接活動,師生們深入西藏、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廣西等地調研。“紅燭苗圃”就是針對“百校行”活動開展過程中,學校發現的邊疆邊境地區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決定發揮西部師范大學作用開展針對性活動。
這趟“紅燭苗圃”邊境線之行中,陜西師范大學面向邊境教師同步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培訓。在西藏朗縣,開展骨干教師成長發展專題培訓,從提高寫作能力、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增強聽力與溝通能力以及如何使用創新教育方法等方面進行講解;在云南金平縣,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開展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集體備課和點評指導,并在河口縣開展心理健1對1教學康教育、教學項目申報等方面的專題培訓……
作為金平縣實踐隊的帶隊教師之一,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張倩希望能夠在當地打通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教育,由陜西師范大學的師生們陪伴這里的孩子走過小學、初中、高中,甚至走進大學。她記得,在青少年交流成長營開營儀式上,大學生和小朋友們攜手合作,共同繪制了一幅長達6米的畫卷,繪出了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人造衛星、火箭發射,還有孩子們眼中的未來世界等。
張倩說:“這幅畫融入了豐富的民族團結元素,象征著不同民族間的和諧與團結。不同背景的孩子們和大朋友們一起討論、一起構思,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開始理解,無論哪個民族,都是中國這個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沉浸式現場教學更加加深了大家對‘國之大者’的理解。”
“我們來保衛祖國,你們來建設祖國”
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胡瓊月是為數不多加入了兩支實踐隊的學生。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她馬不停蹄奔赴云南省金平縣和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朗縣。在金平縣,胡瓊月主要負責統籌協調工作,參與了課程設計、文藝匯演以及外出交流研學等活動;在朗縣,她則充當起了青少年交流成長營班主任的角色,帶領著3個班級的學生開展朗誦、繪畫、音樂等課堂活動。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駐足邊境國門,年輕的實踐隊隊員們隨處可見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胡瓊月說:“那一刻,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仿佛匯集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充盈著每個人的胸膛。”
特別的是,實踐團隊大學生和各族青少年還依托當地紅色資源進行了實地研學。在西藏朗縣“初心教育講習堂”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在云南金平縣參觀“金平戰史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西藏米林市前往“紅旗頌”紅色研學主題教育聯館進行學習。大學生們傾聽戍邊瑜伽場地官兵的故事,身臨其境地感受邊防軍人的無私奉獻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一位戍邊官兵對實踐隊隊員們說:“我們來保衛祖國,你們來建設祖國。”
“新時代大學生就是要有吃苦精神。”學校教育學部黨委副書記王楠帶隊去往的是西藏米林市。在那里,大家面臨著2900多米高海拔的考驗,還要應對種種未知的挑戰。面對邊境地區的特殊需求,14名師生展現出了極強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到學校之后,王楠有了一個值得欣慰的新發現:參與項目的大學生們在思想格局和國家意識上有了顯著提升,他們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同時對國家和社會責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國旗的升起,更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升起,看到了國家未來的希望。”學校物理學與信息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高霏帶隊去往的是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在她看來,這份愛國情懷是邊境國門地區所獨有的,不同于書本上的文字,它是真實生動且具體的,能夠觸及青年大學生的內心。
不過,如何才能長期且精準對接邊境國門地區的教育需求?在剛過去的寒假,陜西師范大學又組織實施百名學生黨員結對百名邊境學校學生時租會議專項實踐活動,研發了“紅燭苗圃智慧教育學堂”云端數字平臺,組織169名優秀學生黨員與云南鎮康、金平、河口,西藏米林、內蒙古烏拉特后旗5個邊境縣1個人空間69名國門學校小學生結成幫扶交流對子,運用數字技術手段打破時空壁壘,在線上開展“云閱讀”“云學習”“云游覽”“云書信”等活動,共讀《祖國在我心中》系列圖書。
4月21日至27日,陜西師范大學還將迎來來自西藏、新疆、內蒙古、廣西、云南等省(區)的100名邊境國門學校各族小朋友開展成長交流活動。
陜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李忠軍說:“對于師范高校學子來說,就是要培養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共同理想信念,我們希望能帶領無數青年學子用行動去詮釋這份承諾。”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記者 許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