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北疆有這樣一所從“大荒地”走來的師范院校,在66年艱辛辦學歷程中有37年農村辦學歷史,自誕生之日起就打下了深深的鄉村烙印,東北抗聯精神涵養了其堅毅的紅色氣質……這里不斷擦亮師范教育底色,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托舉起無數鄉村孩子的夢想。
  “東極”撫遠、“北極”漠河、“中國最冷小鎮”呼中……黑龍江18個邊境縣都有這所學校畢業生的默默堅守。時至今日,學校每年仍有半數畢業生選擇留在黑龍江,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投身鄉村教育的廣闊天地。
  這所學校就是牡丹江師范學院。一批批師生甘當不滅的“北疆紅燭”,以教育之力投身鄉村、戍守邊疆,風雪嚴寒吹不滅他們的教育初心,歲月流轉磨不滅他們的育人使命……

37年農村辦學 “大荒地”里走出來的師范院校

在第40個教師節前夕,記者來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北角的牡丹江師范學院,隨處可見迎接2024級新生和祝福教師節的暖心橫幅標語,新生正在參加軍訓,運動場內傳來鏗鏘有力的口號聲。在傍晚的校園內行走,燈火通明的教學樓傳來了激昂的校歌旋律……
  “大荒地里鑄就的精神永恒,為祖國肩負起神圣的使命,你給我們驕傲的名字是教師,我們為教育事業獻忠誠……”化學化工學院化學專業2024級新生姜雨昕和同學們正在排練校歌《神圣的使命》。“我從歌詞中知道了校史,更感受到祖國對我們的殷殷囑托。”
  在學校校史館中,展陳著大量文件、照片、實物等檔案資料,生動展示了學校的辦學歷史、辦學思想以及獨有的“大荒地”精神。
  這所始建于1958年的高校,歷經東北農學院嫩江分院、北安師范專科學校、寧安師范專科學校、牡丹江師范學院四個時期,37年農村辦學歷史鑄就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勵志圖新”的“大荒地”精神,激勵一代代學子奮發圖強。
  位于寧安市東京城鎮的“大荒地”老校址,無聲訴說著學校辦學的篳路藍縷。當年,學校借用寧安良種繁育場作為校址,僅有一棟近200平方米的磚石結構辦公用房和幾十棟朝鮮族民用草房。一名學生的打油詩記錄了當時艱苦的辦學條件:“朝鮮大炕、塵土飛揚、涼水洗臉、好似掛漿。”
  1977級校友、著名作家韓乃寅曾這樣描述他在“大荒地”求學的歲月:“進到學校一看,那時大概(晚上)九點多鐘了,學校燈光昏暗,我背著行李悄悄一看,原來點的都是蠟,地都是土泥路。”
  面對當時惡劣的辦學條件,學校提出了“以校建場,以場養校,場校合一”的口號,全體師生攻堅克難,晴天勞作、雨天上課,通過農業生產實現了自給自足,也正是在此期間形成了“大荒地”精神,成為滋養后人的精神力量。
  1995年,牡丹江師范學院搬遷至現址,結束了農村辦學歷史。歲月變遷,精神不改,在“大荒地”精神指引下,這所學校已成為黑龍江省東南部地區規模最大、師范底色鮮明的省屬本科院校——早在2006年便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如今已擁有21個二級學院、本科專業5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二級學科37個……
  這所學校一路從鄉村走來,更要讓更多畢業生到鄉村去。“學校58個本科專業中,有18個是師范專業,作為一所從鄉村走來的師范院校,我們要把師范教育作為第一職責,讓更多畢業生服務鄉村。”牡丹江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王志浩說,學校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用東北抗聯精神等紅色教育資源協同育人,厚植學生的鄉村教育情懷,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

“紅燭”之光照亮鄉村教育之路

“讓每顆飽滿的果實,都成為一顆良種,讓每支燃燒的燭光,都點亮滿天群星。”正如校歌《神圣的使命》所唱,眾多畢業生選擇堅守鄉村,甘愿做一支“北疆紅燭”,點亮鄉村教育的璀璨星空。
  在黑龍江省安達市任民鎮中心小學,優美的童聲合唱傳出窗外,音樂與舞蹈學院2013屆畢業生、音樂教師張雨正在指導孩子們放聲歌唱,秋日溫暖的陽光照在孩子們稚嫩的臉上。
  在這所距離市區數十公里的農村小學,2019年,張雨和同事創立了“村里的孩兒”音樂班,為熱愛歌唱的農村孩子創造了學習音樂的機會。
  今年4月11日,張雨重回闊別多年的校園,為300余名學生黨員代表講授專題黨課,分享扎根基層的經歷。聽到動情之處,學弟學妹們紅了眼眶。
  “正是學校四年的培養,讓我有了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也讓我選擇扎根鄉村,用自己所學帶動鄉村娃通過音樂提升自信,勇敢追求夢想。”張雨說,他將孩子們的合唱視頻發布在短視頻平臺,希望學生們樂觀自信的態度像蒲公英一樣,影響更多孩子。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首廣為流傳的歌曲,表達了對教師的深情厚誼。多年以來,牡丹江師范學院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基礎教育提供了大量師資。一些學生因舞蹈教室為自己的老師曾于這里畢業而報考這里,畢業后又返回家鄉任教。當“曾為恩師、今為同事”照進現實,“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時租也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達。
  在北安市第三中學,文學院2021屆畢業生、教師劉鑫鑫正在為全班50余名學生教授語文課,板書整齊工整。“我的高中語文老師是學校2008屆畢業生,經常會和我們分享她的求學歲月。”劉鑫鑫說,她如愿成為老師的學妹,畢業后回到母校和老師成為同事,讓她既興奮又有成就感。
  “初中語文老師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覺得心里特別溫暖,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十分感興趣,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公費師范專業。”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葛紹蕊說,她畢業后將定向回到家鄉東寧市任教,以辛勤工作回報家鄉培養。
  “學校有多位老師都畢業于牡丹江師范學院,他們專業技術扎實、教學實踐能力強,有扎根鄉村的情懷,已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穆棱市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高維耕說。
  一組數據反映了這個學校畢業生反哺鄉村、助力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小班教學。在2024年的4199名畢業生中,有2289人留省就業,在省內縣(市、區)以下就業人數866人……牡丹江師范學院2022年至2024就業數據顯示,留省就業人數占當年畢教學業生的半數,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奮戰在鄉村教育、鄉村振興一線。

“金課”鍛造鄉村教育之基

牡丹江師范學院立足鄉村師范教育,搭建了完善的課程體系。教室內,教育科學學院2021級心理學專業學生趙月正在認真聽講教師吳傳剛開設的《振興鄉村教育》課程。
  “我來自黑龍江省青岡縣,上節課老師讓我們了解各自家鄉的風土人情,輪流報告交流,加深對鄉情、省情的了解。”趙月說,這門課包含鄉村振興案例解讀、鄉村教育基本理論等內容,讓他們參與分享家鄉建設思路,討論鄉村教育問題。
  “我們是省級‘雙一流’特色學科——鄉村教育學學科的主要發起和承擔單位,基于學校37年農村辦學經驗,通過‘理論+實踐’讓孩子們了解鄉村、服務鄉村。”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于海英說,學校搭建了鄉村教育專題研究、鄉村學校校長領導力研究等20門課程構成的鄉村教育學學科體系,涵蓋學士和碩士兩個培養層次。
  “我們學校始于鄉村、回歸鄉村,培養高素質的鄉村教師隊伍,需要一批精品課程來作為底座支撐。”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李殿偉說,3年來,學校共建設了5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7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僅2023年就獲批《教師語言藝術》等國家級一流課程9門,全國排名181,領跑同類院校。
  “《離散數學》是數學師范專業的主干課程,從項目啟動到送審需要一年時間,老師們利用寒暑假集中打磨課程,還聘請了國家級的課程專家,完成不下十輪的深度打磨。”牡丹江師范學院國家級一流課程《離散數學》負責人王嵐說,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等方式創建一流課程,提升了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和學習效率。
  數學科學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2021級學生孟薈萱說,課程還引入實踐環節,通過上機實驗,加強了對課程內容的吸收。

鄉村教師與高校師生的“雙向奔赴”

作為一名有著20余年鄉村教學經驗的教師,現任哈爾濱116中學校長的馬建平,未曾想教學過自己有一天能被請到大學為師范生授課。去年11月,她曾在牡丹江師范學院接受“國培計劃”培訓,因在培訓中表現突出、鄉村教育情懷深厚,受邀分享一路走來的教育初心和教學經驗。
  “鄉村孩子渴望更好的教育資源,這就需要我們扎根鄉村教育一線,臺下這些師范生即將走到鄉村教育崗位上,我想用親身經歷為他們答疑解惑。”馬建平說,鄉村教師既要嚼得菜根也要能做得大事,要把心沉下來,從關注每位孩子的細微需求做起。
  “國家對鄉村教育投入力度很大,改善教學環境,提升教師待遇,交通也更加便利。”馬建平說,她將自己20多年的教學心得傾囊相授,幫助他們在鄉村學校明晰成長路徑。
  “在講座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各位老師對于鄉村教育事業的熱愛,他們傳遞了鄉交流村教學一線的聲音,也給予我扎根鄉村的信心和決心。”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瑜伽場地2021級公費師范生楊冬說。
  鄉村教師走進師范專業課堂,在這個學校已成為常態。2020年9月,牡丹江師范學院成立了黑龍江省鄉村教師教育發展學院,以此為依托開展教師職后教育。“我們以服務農村教師和校長為己任,自2010年承擔‘國培計劃’項目以來,培訓鄉村中小學(幼兒園)黨組織書記、校長、管理者和骨干教師2萬余人。”黑龍江省鄉村教師教育發展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王明莉說,僅近3年,就培訓13個地市、18個邊境縣鄉村教師4095人。
  如何將師范生職前教育和鄉村教師職后培訓有機銜接?牡丹江師范學院探索出了“職前職后一體化”的設計思路,在發揮職前教育學科優勢的同時,從“國培計劃”學員中選拔出優秀學員為師范生授課,讓職后培訓學員反哺師范教育,學校師生得以接觸鄉村教學前沿,讓師范教育和基礎教育銜接更加九宮格緊密。
  “我們培訓的很多鄉村中小學教師、校長都有十余年、二十余年的鄉村教學經驗和學校管理經驗,對于我們培養有鄉村情懷的師范生是十分珍貴的資源。”王明莉說,自去年11月開始,他們連續4期邀請6名“國培計劃”學員為師范生專題授課。“來自鄉村教學一線的感人故事,為學生們上了一堂鄉村教育情懷養成的‘大思政課’。”
  除此之外,牡丹江師范學院派出13名碩士研究生導師前往黑龍江省海林市下轄中小學掛職,將先進的教學科研理念帶下去,將鄉村學校的育人經驗帶回來。
  “掛職學校的教師教學經驗很豐富,但推進課程改革仍需補齊理論短板。”在海林市柴河高級中學掛職副校長的應用英語學院副院長王霞說,在調研鄉村教學一線的專業知識需求后,我們及時調整培養方案,比如加強對學生的口語訓練、加大教育學等理論課程的比重等。

協同提質共繪鄉村教育新藍圖

推動師范教育協同提質,離不開教學設施等硬件支撐。8月19日,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實訓樓正式投用。智慧黑板、虛擬現實教學系統等一應俱全……這座智能化、多功能的教學設施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1億余元資金支持,助力學校聚焦師范教育特色,改善教學條件。
  在405教室,教師彌春霞正在講解“真核微生物概述”這一章節,教室內有多塊大屏幕幫助學生更好觀看課件。在樓內的大數據指揮中心,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對各個教室的課程開展情況、學生參與情況進行實時分析。
  提升辦學水平還需軟件支撐。教育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于2022年2月啟動,牡丹江師范學院入選全國重點支持的32所師范院校之一,與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水平師范院校共同組團發展,助力提升辦學水平,發揮鄉村教育特色。
  牡丹江師范學院選派8名教師到東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讀博提升學歷;選派10名研究生、20名本科生到東北師范大學等接受聯合培養;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黑龍江分中心落戶牡丹江師范學院,為鄉村教育研究提供高水平平臺……在東北師范大學等組團高校精準對接幫扶下,更多協同育人成果涌現。
  “我去年9月到今年7月前往東北師范大學同專業插班學習,廣泛學習文史哲等課程,還聽了多場講座和碩博畢業答辯,開闊了視野,夯實了專業基礎。”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22級學生徐曉淼說。
  “今年我們與東北師范大學聯合開展師范專業學生實習實踐,派出了10名師范生前往東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在位于深圳、大連、哈爾濱的三個基地,深度參與教育實習。”牡丹江師范學院副院長張冰說,這標志著雙方開展的師范教育協同提質不斷深化。
  在牡丹江師范學院院長李春江辦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的推進事項,一旁還張貼著58個本科專業英語四級通過率、學生考研錄取率等“四率”情況,這些內容是開展學校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具體抓手。
  談及未來學校發展,李春江說,學校將以教育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2.0為契機,聚焦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做優做特鄉村教育、地方語言文學學科,做精做強師范專業,不斷完善師范教育智慧化、數字化平臺,高質量賦能基礎教育發展、高效能助推鄉村教育振興。

(本報記者孫曉宇)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